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教授观点】 刘志铭: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

2022-05-23 14:43:00 来源:澳门永利6774 点击: 收藏本文

原文转载于2022年5月23日南方日报第A16版

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205/23/content_10019273.html



   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广东发展的最大短板,缩小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紧迫任务。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致力于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后,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探索积累了一系列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不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和路径,先后实施了以山区扶贫开发、产业梯度转移、“双转移”、“三大抓手”和产业共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为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入新时代以后,为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重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抓手的三大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后,广东加快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2018年6月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一核一带一区”,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加快构建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2020年广东提出打造五大都市圈,以都市圈的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至此,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广东在新时代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的经验。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完善空间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广东提出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改变了按地理方位简单划分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传统思维,突破行政区划局限,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优化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二是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分工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同构发展,而是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协调发展。“一核一带一区”因应了资源环境禀赋差异性强的客观事实,充分考虑各地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的异质性,促进各个地区各尽所能、优势互补,将一极驱动转换为多极驱动,改变了过去模仿、复制珠三角的单一产业发展模式。

    三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突出增长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广东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同时,优化“一群五圈”城镇空间格局,加快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体系,推动形成“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突出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协同,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下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空间格局的优化支撑区域发展的协调。

    四是注重构建激发落后地区内生能力的区域协调新机制。改变传统上在区域协调发展主要通过政府推动、过度依赖政府转移支付的机制,在注重发挥政府在帮扶和产业共建中功能的同时,更加强调通过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和市场一体化中的市场带动作用,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构建激励相容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

    近年来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

    区域间经济发展相对差距逐渐缩小。改革开放以后,依托毗邻港澳便捷连通国际市场的地缘优势,珠三角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逐渐拉开了与广东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差距。2005年以后,随着珠三角产业向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的梯度转移,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发展逐渐加速,与珠三角的相对差距逐渐缩小。进入新时代以来,通过相继全面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以功能区为引领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地区发展差距扩大势头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市与最低的市的比值从2003年最高9.3倍,下降至2013年的7.4倍,2021年则进一步下降到5.2倍。从各大区域板块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珠三角核心区)与最低(北部生态发展区)之比由2013年的3.6下降至2021年的2.9。

    “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珠三角地区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2021年珠三角核心区生产总值达100585亿元,占全省比重80.9%,比2018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深圳和广州经济总量之和接近6万亿元,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态势初步形成,佛山和东莞先后于2019年和2021年加入生产总值万亿元城市行列,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中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飞地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创新范例。作为全省新增长极的沿海经济带,现代产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海上风电、临港产业、海工设备、绿色石化等产业加快向东西两翼集聚发展。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优势凸显,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初步构建,梅州、韶关获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不均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目前,广东已实现61项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21个地市高水平医院、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实现历史性全覆盖。立足区域功能定位的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立,广汕高铁、汕汕高铁、广湛高铁和黄茅海跨海通道加快建设,湛江吴川机场通航,珠三角地区联系东西两翼地区快速运输通道基本形成。

    在新发展阶段切实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当前,广东的区域发展还存在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城市化水平和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不突出、县域产业发展平台不强等问题。在新发展阶段,要进一步打破区域间行政壁垒,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更加积极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切实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一是强化“双区”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的相互支撑。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全省经济社会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撑全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高地和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全省全域参与“双区”建设、“双区”引领带动全省全域发展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二是强化都市圈对区域经济的牵引带动作用。以都市圈为基本单元,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保、商品要素市场、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一体化发展,汇聚发展合力。增强广州、深圳中心城市能级,积极发挥核心引擎功能,强化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定位,强化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功能定位。

    三是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乡村振兴是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改变传统的“城市—农村”二分法,突破乡镇、村庄行政界限,形成中心城市、产业园区、生态保护区、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为载体的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补齐县域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构建县域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城乡产业有机关联发展,实现城乡、区域间的共同富裕。

    四是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建立和完善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和区域发展保障机制,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促进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融合发展。当前尤其要立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区域间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为发挥五大都市圈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牵引作用创设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系澳门永利6774、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澳门永利6774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教授